三伏天位于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,加上最近持续降雨更是让人感觉潮湿、闷热,身体和心理都抑制不住地浮躁起来。随着三伏天到来,气温升高,除身体感受到难忍的热度外,我们的心情也一同“热”起来。本文将从中医视野出发,为您提供一份“夏日清凉”的心理调适指南,助您在三伏天中养身又养心~
生理上的上火有可能是身体对外界高温的直观反应,而心理上的燎原“火势”则往往与情绪剧烈波动有关。生理会影响心理,心理会影响生理,如何在这个炎热的三伏天中,保持心理平和,享受到一个“宁静的夏天”,是件非常有意义的探索。
在中医理论中,情绪易波动,可能会导致失眠、焦虑、易怒等症状。如何缓和情绪,避免“频繁心理上火”,在生活饮食起居和精神调适等多方面有效调理,给到大家七方面建议:
一、调整作息,夜卧早起
睡觉对人体健康的作用,人们知之甚少,其实最健康、最养颜、最美容的生活方式,莫过于打开和长期保持正确的睡眠模式。《黄帝内经》(素问•四气调神大论篇)对夏季“夏三月”提出了“无厌于日”和“夜卧早起”的养生养颜大法,是因为“春夏秋冬”四季中,包含三伏天的炎炎夏日,对应于人体五脏六腑中的心脏,而心脏又是“君主之官”,借助夏天的热力,心脏顺应自然界的阳气,既排空体内的浊阴、深寒,也使心脏阳气得以充分滋养。错失这一季,需要再等一年,可略晚一点点睡(23:00时前)、早一点点起,但不能熬夜,加上合理安排午休,睡个“子午觉”,保持充盈精力,让心脏在炎炎夏日“养阳”、“养长”、“养心”同时,也能得到良好休养生息。因此,夏季不养心,既不符合天地自然“天人合一”的运行节律,也浪费了宝贵的夏天温煦时光,典型的动作是该出的汗要出,否则会遗留疾病到秋冬两季。所以,认识到三伏天的意义,才不会错失怡养身心健康的重要良机。
二、饮食清淡,滋养心脾
夏天性热属火味苦,吃应季菜和果蔬,避免油腻和辛辣,多吃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,食疗很重要,如绿豆汤解暑去毒、西瓜防暑解渴补充体液、苦瓜和苦丁茶降火等,以及芳香气味花卉,它们不仅能帮助身体降温,还能有益平复心绪。
需要注意的是凡事不要过量,冰冻啤酒饮料冰粉冻西瓜,爽一时,对脾阳胃气伤害严重,甚至导致腹痛、腹泄。因此,偶尔吃点姜,暖暖胃是不错的保健、防护措施。
|
三、适量运动,调和气血
三伏天,蜷缩在空调房里是很多人的首选,但却不是三伏天健康的生活、工作习惯。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适量的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,促进气血流通,缓解心理压力,就是《黄帝内经》所讲“无厌于日”的健康生活方式。
当然,运动要避开中午时分前后,并随时补充水分、糖分、盐分,对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作用重大。
四、心理调适,保持乐观
急剧升高的温度和快速增加的湿度,是三伏天的典型特征,同时对人体也是一年一次难得面对压力和应对挑战的良好时机,保持乐观的心态,是对自己能力检验和提升的一面镜子。当然也可以尝试遐想、瑜伽或简单的深呼吸练习,帮助自己在暑热三伏天,学会放松心情,回归平静。
五、环境调节,创造清凉
在家中创造一个清凉的环境,使用冷色调的装饰,保持室内通风,合理使用空调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,尤其要避免“穿堂风”的形成,或者空调、风扇整夜对着吹,埋下中风、偏瘫、口眼歪斜等隐患。
六、社交互动,避免孤独
积极参与社交活动,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,分享快乐和困扰,避免因孤独而产生的心理负担。
七、中医养生,冬病夏治
利用三伏天的阳气,进行冬病夏治,比如三伏贴,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冬季易发的疾病,同时也有助于心理调适。
结语:
三伏天虽然炎热,但通过以上的心理调适和养生方法,我们可以借助三伏天的暖风热浪,帮助锻炼自己如何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凉。记住,心理的平和和身体的健康同样重要。
愿您在这个夏天,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和放松,同时希望这篇短文能成为您三伏天中的一缕清风,带给您和家人朋友一份清凉和宁静,并且,如果您有任何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,欢迎随时与我们交流。